您所在的位置:

首页 > 新闻中心 > 学院新闻 >

2024-2025学年语言智能学院(通识教育学院)春期学风建设活动之朋辈沙龙

时间: 2025-07-03     浏览次数: 

      2025年6月16日上午,语言智能学院(通识教育学院)在培英楼310教室成功开展本学期春期学风建设活动之朋辈沙龙。本次活动由辅导员文锶老师主持,2023级与2024级语言智能专业研究生踊跃参与。活动包含2022级研究生何刚分享找工作与面试经验,2024级研究生黄毅分享研究生学习规划与论文写作和投稿经验。此次朋辈沙龙旨在通过朋辈经验分享与交流,提升研究生学业与职业发展能力,营造积极学风氛围。

首先,文锶老师围绕研究生生活(学习、科研、论文)以及毕业寻找工作(实习、考编、考公)等方面进行主题介绍,重点关注2024级研一同学相关问题,为沙龙拉开帷幕。

接着,何刚学长围绕“develop and grow”主题,系统分享了求职与面试经验。在简历准备方面,他强调应保持简洁、实事求是,使用主动语态展现积极性,并紧密贴合目标职位要求,工作经验部分需聚焦岗位职责、个人贡献及量化成果。针对不同面试场景公司面试需深入了解公司背景与文化,思考个人适配度、发展潜力及加入动机;店内或群面需掌握情境应对技巧(“情景法则”),重点展现解决困难、化解冲突、自学能力及对差异性的包容态度;而人工智能或深度学习团队面试则需准备全英文面试,对目标公司及职位有全面认知和独到见解,专业面试(含笔试)侧重业务能力,同时强调自身能力提升、自驱力、独特性以及相关志愿或科研经历的价值。关于职业发展,何刚学长建议深耕本岗专业知识,在适当时机主动调整工作职责范围,探索新机会时保持开放坦诚心态,提升情绪管理能力,并遵循“先发散思考,再聚焦深入”的问题分析原则。

随后的Q&A环节,同学们与学长积极探讨了工作福利、地点、简历投递、工作环境、稳定性及加班等问题。最后,文锶老师补充指出,求职切入点在于先明确目标感,秉持“先进入,再进化”策略,同时关注内外部招聘信息及转岗机会,重视语言智能专业的行业影响力,并提升专业与岗位契合度的认知、英语能力及个人故事讲述能力。

 (何刚学长分享就业经验)


接着,黄毅学长以“卷”“不”“动”为关键词分享研究生经验。“卷”指在学业压力下,应认清自身上限、发掘潜力,避免盲目竞争与跟风;需明确目标、保持积极心态并培养多元化能力。“不”是学会理性拒绝:不参与无产出项目、不勉强自己、不盲目执行或攀比,要敢于沟通澄清。“动”强调积极行动:研究生实际可利用时间约两年,应抓紧时间打基础、构建认知体系、聚焦研究方向;深化探索、构思想法、尝试实验、查漏补缺;迈出科研步伐,通过实践探索、方案打磨完成开题,优化实验方案,并同步推进科研冲刺(论文投稿)与职业准备。针对论文写作与投稿,他建议:写作前需细化选题的文献综述、确定研究范式、掌握英语写作技巧并按推荐顺序行文;投稿时需科学选刊(调研领域、利用工具、咨询前辈),注重语言质量、格式要求、必要文件及重复率;返修时可借助导师和AI,认真回复修改意见(必要时可拒绝审稿人意见,重视response notes撰写),并预留投稿提前量、关注排版格式问题。

文锶老师补充强调: 对论文修改意见应保持积极心态,正确对待并真诚感谢;学术论文重在清晰准确,无需华丽修饰,且论文之路漫长需自我探索。她认可“研究生三年实际两年”的观点,建议学生提前谋划未来,根据就业形势弹性规划个人发展,紧跟时代步伐。在Q&A环节:对于如何与导师沟通(尤其学术压力),文老师建议研究生基于自身想法和目标坦诚交流,态度诚恳,并对承诺与行为负责,用行动证明;关于论文开题先行准备,建议先进行小范围初步研究,再逐步深化。


 (黄毅学长分享学习心得)

此次朋辈督导以学术深耕与职业发展双轨并进为核心,通过学长实战经验与教师战略指导的深度融合,为研究生精准破题学业压力、科研攻坚与就业转型之困:黄毅提出的“卷·不·动”行动框架,倡导在理性取舍中激发内生动力,系统拆解从开题到投稿的全周期科研路径;何刚聚焦“发展性求职”,以简历优化、场景化面试及职业韧性培养,架通学术能力向职场竞争力的转化桥梁;文锶老师则升华“心态筑基”与“动态规划”理念,强调以精准表达锚定学术追求,以弹性战略谋定未来发展。活动不仅赋能学生掌握可落地的科研方法论与求职策略,更深刻传递“在时代浪潮中校准生涯坐标、于知行合一中实现自我超越”的成长哲学,为研究生贯通学术志业与人生志业提供了思想引擎与实践罗盘,彰显了朋辈互助引领终身发展的深远价值。

 

撰稿:王怡洁

编辑:文锶

审稿:向蓉

2025年6月30日

 

上一篇: 没有了

  • 023-65383323

  • yyznxy@sisu.edu.cn

  •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

◎2019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版权所有